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機智問答。││

Question 1
大學生鼓起勇氣寫信給班上某位女同學


女同學回送給他一首詩:

願君多諒知識淺,選題未答繳白卷


愛莫能助實有愧,情願送詩供君覽

請問這首詩何解?

A: 願君多諒知識淺→意味著對方可能先是對女同學稱讚了一番
    選題未答繳白卷 →考試
    愛莫能助實有愧→意味著對方請女同學幫忙

    答案是友情

Question 2
天上白鵝飛去鳥,西夏美女長得好。


禾苗生在太陽上,一片枯黃因火烤。
 
A:香煙
 
 
Question 3        A與B哪個顏色較深?
 
A:一樣
 
Question 4    圖中有幾隻海豚?
 
 
 
A:6隻
 
Question 5       圖中有幾個頭像?
 
 
 
A:7個
 
Question 6     下圖人物的旋轉方向為?
 
 
A:逆時針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資訊安全名詞解釋。││

阻斷服務攻擊
亦稱為洪水攻擊,通常簡稱為DDoS或DoS,即英語「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的縮寫。顧名思義,即是利用網路上已被攻陷的電腦作為「喪屍」,向某一特定的目標電腦發動密集式的「拒絕服務」要求,藉以把目標電腦的網路資源及系統資源耗盡,使之無法向真正正常請求的使用者提供服務。駭客透過將一個個「喪屍」或者稱為「肉雞」組成喪屍網路(即Botnet),就可以發動大規模DDoS或SYN洪水網路攻擊,或者將「喪屍」們組到一起進行帶有利益的刷網站流量、Email垃圾郵件群發,癱瘓預定標的受雇攻擊競爭對手等商業活動。



網路釣魚
是一種企圖從電子通訊中,透過偽裝成信譽卓著的法人媒體以獲得如用戶名、密碼和信用卡明細等個人敏感資訊的犯罪詐騙過程。這些通訊都聲稱(自己)來自於風行的社交網站(YouTube、Facebook、MySpace)、拍賣網站(eBay)、網路銀行、電子支付網站(PayPal)、或網路管理者(雅虎、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公司機關),以此來誘騙受害人的輕信。網釣通常是透過e-mail或者即時通訊進行[1]。它常常導引用戶到URL與介面外觀與真正網站幾無二致的假冒網站輸入個人資料。就算使用強式加密的SSL伺服器認證,要偵測網站是否仿冒實際上仍很困難。網釣是一種利用社會工程技術來愚弄用戶的實例[2]。它憑恃的是現行網路安全技術的低親和度。[3]種種對抗日漸增多網釣案例的嘗試涵蓋立法層面、用戶培訓層面、宣傳層面、與技術保全措施層面。

網釣技術最早於1987年問世,而首度使用「網釣」這個術語是在1996年。該辭是英文單詞釣魚(fishing)的變種之一[4],大概是受到「飛客」(phreaking)一詞影響[5][6],意味著放線釣魚以「釣」取受害人財務資料和密碼。


僵屍病毒
所謂”殭屍(Zombie)”電腦即是被植入 bot 遙控程式,可被駭客任意擺佈,用來進行垃圾郵件散播、網路詐欺、散播病毒甚至阻斷服務攻擊的傀儡電腦,這些受控網絡系統,稱為殭屍網路(Zombie networks)或機器人網路(botnet)。根據趨勢科技 TrendLabs 「9 月病毒傳染分析報告」指出:遭這類 bot 遙控程式感染的電腦,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瀏覽器遭綁架指瀏覽器被某某大陸網站、惡意網站綁架,首頁也遭到竄改,一開啟瀏覽器連的不是正常的首頁而是不知名的大陸網站或者完全看不懂的英文網站,而且有時候還會不時跳出幾個視窗娛樂一下使用者。當你開啟瀏覽器的時候明明就是設定Yahoo或者Google為首頁,可是如果自動跳轉至 一些不知名網站,這表示你的瀏覽器被綁架了,以下說明首頁綁架的典型症狀。

《首頁綁架典型症狀》
●開啟瀏覽器後會跳轉到不知名的網站E.x.簡體網站、色情網頁
●開啟瀏覽器後,不定時會跳出一些小視窗、廣告,有色情廣告也有英文廣告
●將快速啟動列、桌面和程式集的INTERNET EXPLORER捷徑作一個增加參數的修改


木馬程式
在電腦領域中指的是一種後門程式,是駭客用來盜取其他使用者的個人資訊,甚至是遠程控制對方的電腦而加殼製作,然後透過各種手段傳播或者騙取標的使用者執行該程式,以達到盜取密碼等各種資料資料等目的。與病毒相似,木馬程式有很強的隱秘性,隨作業系統啟動而啟動。



數位版權管理

指的是出版者用來控制被保護對象的使用權的一些技術,這些技術保護的有數位化內容(例如:軟體、音樂、電影)以及硬體,處理數位化產品的某個實例的使用限制。本術語容易和版權保護混淆。版權保護指的是應用在消費電子產品上的數位化媒體內容上的技術,版權保護技術使用以後可以控制和限制這些數位化媒體內容的使用權。



字典攻擊法
從 WEP 的運作原理可以看出,最終用來加密資料的密鑰是由使用者原先設定的密鑰以及一個三位元組長度的亂數所產生的。 由於使用者原先設定的密鑰不變,而三位元組的長度大概只提供 2^24 種可能性。所以 Ian Goldberg 以及 UC Berkeley 的幾位研究者提出了字典攻擊法的可能性。 所謂的字典攻擊法指的是攻擊者將所有可能的 IV 以及相對應的密鑰建成一個表(即字典),如此一來以後只要發現同樣的 IV,攻擊者即可馬上找出相對應的密鑰並且將加密後的密文解密。此攻擊的困難點在於攻擊者如何建立此字典。 有幾個可行的方法包括攻擊者傳送已知內容的電子郵件, 並且攔截接收此電子郵件的交通以建立字典,另外, 攻擊者也可以藉由自乙太網路端傳送 ICMP 封包至無線網路端並且監聽無線網路的交通。一旦攻擊者能成功地建立此字典,被當成目標的無線網路就等於沒有任何保護,攻擊者可以即時反解出經過WEP 加密後的原文。



隱藏術
是一門關於訊息隱藏的技巧與科學,所謂訊息隱藏指的是不讓除預期的接收者之外的任何人知曉訊息的傳遞事件或者訊息的內容。隱藏術的英文叫做Steganography,來源於特裡特米烏斯的一本講述密碼學與隱藏術的著作Steganographia,該書書名源於希臘語,意為「隱秘書寫」。



數位浮水印
是指將特定的資訊嵌入數位訊號中,數位訊號可能是音訊、圖片或是影片等。若要拷貝有數位浮水印的訊號,所嵌入的資訊也會一併被拷貝。數位浮水印可分為浮現式和隱藏式兩種,前者是可被看見的浮水印,其所包含的資訊可在觀看圖片或影片時同時被看見。一般來說,浮現式的浮水印通常包含版權擁有者的名稱或標誌。右側的範例圖片便包含了浮現式浮水印。電視台在畫面角落所放置的標誌,也是浮現式浮水印的一種。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電子商務的類型。││

B2B→企業對企業(business-to-business)
指的是企業對企業透過電子商務的方式進行交易,相對於B2C(Business-to-consumer)的銷售方式是企業對顧客。舉例來說,一間賣免洗餐具的工廠,若它主要的出貨對象為餐廳,由餐廳提供免洗餐具給使用者,這就是B2B的模式。B2B也泛指企業間的市場活動,不侷限於最終交易對象的認定。另外,B2B也指企業間定義業務型態的方式。譬如有一間公司是以影印機的租用業務為主,這就是一種B2B型態的銷售組織。B2B著重於企業間網絡的建立、供應鏈體系的穩固。B2C需要靠規模經濟的方式,吸引購買、降低售價來增加利潤,而B2B不用靠規模,而是靠企業間網絡的建立穩固其銷售。
代表網頁
台塑網→ http://www.efpg.com.tw/efpg/  



B2C→企業對個人
(Business-to-consumer electronic commerce)
是一種網路交易的方式,它是指公司對個人的交易形式。有些運用B2C的企業採用自身兼營配送的方式,有些公司則利用第三者作配送。
代表網頁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



C2B→個人對企業(consumer to business)
是一種消費者(個人)提供產品及服務給公司,向公司收費的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等於是由公司提供產品或服務予消費者的傳統商業模式的180度大逆轉。這樣的經濟關係被視為是一種逆向的商業模式,而C2B的出現主要是因為人類社會正歷經以下的大轉變:

●能夠通往大眾的雙向交流人際網路使得這種類型的商業關係變得可能。傳統媒體皆只能建立單向的互動關係,而網際網路則是一種雙向交流的媒介。

●技術取得的代價下降:現今,個人已經能夠接觸過去只有大型公司才能取得的技術(印刷、高效能電腦及功能強大的軟體等)。

消費者企業之間(C2B)模式是指:消費者聚集起來進行集體議價,把價格主導權從廠商轉移到自身,以便同廠商進行討價還價。這種模式充分利用Internet的特點,把分散的消費者及其購買需求聚合起來,形成類似於集團購買的大訂單。在採購過程中,以數量優勢同廠商進行價格談判,爭取最優惠的折扣。個體消費者可享受到以批發商價格購買單件商品的實際利益,從而增加了其參與感與成就感。
代表網頁
合購網→ http://www.ihergo.com/



C2C→個人對個人(Consumer to Consumer)
指消費者對消費者的交易行為,簡單的說就是消費者本身提供服務或產品給消費者,最常見的形態就是個人工作者提供服務給消費者,如保險從業人員、傳銷人員的線上服務及銷售網站或是商品競標網站。
代表網頁
eBay公司 → http://www.tw.ebay.com/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奇摩知識+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Acer Liquid 厲害機。││

Acer Liquid 厲害機

作業系統(平台) :Android 1.6

內建相機畫素 :500萬畫素

相機功能 :自動對焦,實用工具,計算機,FM收音機,世界時鐘鬧鈴,錄音,日曆,待辦事項,記事本,計時器,語音備忘錄

進階功能 :JAVA,GPS(衛星導航),自動按鍵鎖,A-GPS

機身設計:直立式,隱藏式天線,3.5 mm 耳機孔

平均報價: NT$12300

上市日期:2009年12月10日
 
 
3.5 吋 WVGA 寬大螢幕 簡潔外形
Acer Liquid 與旗下甫上市高規格 neoTouch 的外形設計幾乎一模一樣,厚度僅有 12.5 mm 的輕薄型手機,擁有 3.5 吋 WVGA 800 x 480 pixels 的高清晰液晶顯示螢幕,以 Android OS 手機來說,如此超寬大螢幕規格的手機還是首次出現。此外,Acer Liquid 外觀簡潔時尚,更結合人性化設計、支援高品質影音播放、社群連網、內建獨家軟體、行動辦公等五大特色,帶給消費者有如「行雲流水(Liquid)」般直覺流暢的行動新體驗。

最新高速智慧手機 Android 1.6 系統
Acer Liquid 採用 Android 1.6(Donut)作業系統,搭載 500 萬像素相機,並具備 Geo-tagging 相片定位功能、可調 ISO、自拍還有自動對焦功能。除了和其他 Android 手機一樣可以透過網路和 Google 的服務以及微軟的 Exchange Server 同步之外,還有一套名為 Acer Sync 的桌面端軟體可同步手機和電腦的資料。

768MHz 強悍處理速度
Acer Liquid 搭載 Qualcomm 8250 768MHz 處理時脈的 CPU。具備極致行動網路的實力,體驗高解析、寬螢幕,加上 HSPDA 的 7.2 Mbps 高速下載和 HSDPA 的 2Mbps 高速上傳速度都不成問題。另一方面,Acer Liquid 還支援 WiFi、GPS、藍牙、microSD 等「基本」配置,並整合了 Facebook、Twitter、Flickr 等社群網站,可隨時輕鬆瀏覽。

獨家軟體,彰顯個人風格
Liquid 獨家內建 UrFoozTM 行動應用軟體,可打造專屬的線上「個人化公仔」,各式各樣的表情和造型任君搭配。也可以透過設定,讓更新的公仔同步上傳到個人的社交網站,與好友分享並增進互動的最佳利器。另外,Liquid 獨家 SpinletsTM 串流影音分享平台,具備豐富多元的音樂類型和歌手資料庫,可供使用者可查詢、下載,還可立即傳送到社交網站與好友分享,同時達到影音娛樂與社交雙重目的。

Acer Liquid 功能特色:
◎ 直立式機身,配有 3.5mm 耳機插孔、隱藏式天線
◎ 電容觸碰螢幕
◎ 新一代 acer 超簡易觸控介面
◎ 採用 Android OS, v1.6 (Donut) 作業系統
◎ 獨家 SpinletsTM 串流影音分享平台
◎ 內建 UrFoozTM 行動應用軟體,可打造專屬的線上「個人化公仔」
◎ 3.5 吋主螢幕,6 萬 5 色顯示效能
◎ 支援 USB / 藍牙V2.0 / A2DP
◎ 內建 256MB RAM / 512MB ROM
◎ GSM 850 / 900 / 1800 / 1900
◎ 500 萬像素相機,自動對焦 / 地理標記
◎ 內建加速度傳感器自動旋轉 / 環境光傳感器 / 傳感器自動關斷
◎ 支援 Wi-Fi / GPRS / HSDPA,7.2 Mbps / HSUPA,2.0 Mbps
◎ 支援 MP3、WAV、WMA、eAAC+ 音樂播放格式
◎ 支援 MP4、WMV 影片播放格式
◎ 支援 MPEG4、H. 263 格式的 VGA 動態影像錄製
◎ 支援 GPS / A-GPS 導航
◎ 支援 Android browser 瀏覽器 / Google 搜尋
◎ 支援 倉頡 / 注音輸入法 / 蒙恬輸入法
◎ 採用 Qualcomm® 8250 768MHz 處理器

這是近期我最想要的一支手機,功能很強大也不失時尚感。它的功能已經猶如一台電腦,
拍照即可編輯並上傳至網路,還可以上YOUTUBE看影片,速度也很快。
FACEBOOK、無名小站等都像在用電腦瀏覽一樣順暢,強大的功能不輸給iPHONE。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opera瀏覽器介紹。││

Opera起初是一款挪威Opera Software ASA製作的支援多頁面標籤式瀏覽的網路瀏覽器,由於新版本的Opera增加了大量網路功能,官方將Opera定義為一個網路套件。目前官方發佈的個人電腦用的最新穩定版本為10.60 / 2010-07-01

Opera支援多種作業系統,如Windows、Mac OS X、Linux、iPhone OS、FreeBSD。Opera曾經支援BeOS、OS/2、QNX作業系統,現正考慮停上開發Solaris版本的Opera。此外,Opera還有手機用的版本(Opera Mini和Opera Mobile),在2006年更與Nintendo簽下合約,提供NDS及Wii的瀏覽器Opera Devices。

2008年12月16日,Opera正式推出中國版軟體,命名為「朱雀」。

Opera台灣分公司在2008年底成立,近來並投入不少資源開發台灣市場,除了有台灣官網外,尚包括正體中文討論區與部落格,甚至還加入了近日最熱門的微網誌噗浪(plurk),展現其對於正體世界市場的企圖。

2009年9月6日,熱心的台灣網友推出了Opera台灣版軟體,命名為「三太子」。


軟體歷史
1992年左右,譚詠文(Jon Stephenson von Tetzchner)和蓋爾·伊瓦爾綏在Televerket公司的研究小組工作。這個公司當時是挪威國有的,而且是挪威最大的電信公司。總部在福尼布,離奧斯陸很近。現在這個電信公司名叫Telenor。

而上面提到的小組在開發ODA,一個基於標準的檔案存儲修復系統。儘管這個系統效率很高,但還是沒有被廣泛應用就銷聲匿跡了。研究小組還開發了第一個的服務器程式並在1993年建立了首頁。然後他們覺得Mosaic(最早的瀏覽器)能實現的結構太單調就決定開發一個新的瀏覽器。他們在ODA項目中獲得靈感,預見到一個能實現多結構的網路瀏覽器的潛力,同時母公司給他們亮了綠燈。1993年下半年就這個瀏覽器項目已經開始執行了。

當時的挪威政府決定在1998年以後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意味著眾多本土和國外的電信公司將在挪威通訊市場大混戰,Televerket面臨競爭挑戰,公司不確定這個瀏覽器項目和自己主營業務是不是合適。

1994年,Televerket變成一個國有控股公司,而J.S.von Tetzchner和伊瓦爾綏這個小組也被允許在Televerket的辦公室繼續開發瀏覽器。

在1995年末,Televerket更名Telenor,Opera Software公司也成立了,但仍然在原來的辦公室。他們的產品叫MultiTorg Opera(2.0版本以前的Opera一直用這個名字,但這些版本一直沒有對外發行)而且很快因為其優良的多頁面瀏覽特性、快捷欄和工具欄設定聞名。


軟體特性(優點)

高速度
Opera充分利用緩存機制,快速載入頁面,開啟多頁籤時尤其明顯。Opera在各項測評中得到相當好的成績。從很早開始Opera就主要以速度吸引桌面用戶和手機用戶,在許多配置較低的電腦或網速較慢的情況下也能流暢執行。

多功能且小巧
Opera功能眾多,除了基本的網頁瀏覽,內置的POP郵件、IRC聊天、RSS瀏覽、檔案下載等功能都頗為全面;還能添加各種控制項,比如計算器、匯率轉換器、天氣預報、小遊戲之類的。雖然如此,不帶語音數據和Java的安裝程式卻遠遠小於其它同類瀏覽器。

高靈活性
Opera具有相當多的個性化功能,方便用戶使用。它支援多頁面瀏覽,支援換膚、鼠標手勢、頁面縮放以及自定義頁面格式。鼠標手勢是Opera首創的功能,還有快進、自動頁面登陸、自動填寫資訊、會話管理、筆記、快速設置等功能。它還內置了各種搜尋引擎,以及合理的快捷鍵設置。

高定製度
對介面的定製,Opera做得極其方便,用戶不用擔心會把介面搞亂。除了Opera首創的鼠標手勢以及鍵盤快捷鍵,用戶還可以定製豐富的按鈕,以及工具菜單和搜尋列表。這些備份起來也十分方便,用戶只須要備份相應的.ini檔案即可;用戶還可以用其他人編寫的菜單、工具欄等。Opera內置了一些樣式表,用戶可以改變網頁的字體結構等,而UserJS和UserCSS提供進階用戶更多關於頁面樣式調整和Javascript使用的設置。

高安全性
Opera更新十分頻繁,每次發現瀏覽器缺陷後都會盡快升級。Opera 9其後版本完美支援包括SSL 2/3以及TLS在內的各種安全協議,支援256位加密,可以抵禦惡意代碼攻擊、釣魚式攻擊等網路攻擊,提供對Cookie的細節控制,可以一鍵清除計算機上保存的所有個人瀏覽資訊,還可以自動進行安全性升級。從www.secunia.com中我們可以瞭解到Opera的安全性一直以來均高於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簡稱IE,自IE 7.0版本起改名為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Mozilla Firefox等瀏覽器。

多語言
Opera採用介面加載語言包的形式,理論上可以有任意語言版本的Opera。

Opera Turbo功能
Opera Turbo可有效運用硬體本身的資源,提高整體的上網效能表現。加入了「Opera Turbo」功能,主要是針對使用手機上網、WiFi或其他網路較壅塞的使用者,預先在網頁下載到電腦前先行透過Opera提供的伺服器進行壓縮、縮減圖片檔案大小等工作,把網頁資料的傳輸量降低高達80%,如此一來,讓行動上網的使用者可以快速下載資料觀看,大幅減少行動資料傳輸的費用。當然也可以藉此減低網路封包的傳輸量,達到節省頻寬的效果。

JavaScript 引擎
Opera 10.50 beta中的Carakan是一個新的JavaScript引擎。在Windows平台上進行的SunSpider基準測試中,Opera 10.50 beta的速度足足是Opera 10.10(使用的是Futhark JavaScript引擎)的8倍。基於V8基準,執行速度遠快於IE8、Firefox 3.6 Beta和Safari 4.0,Beta 2 版甚至超過了Chrome 4.0。
Opera開發團隊發佈了的Opera 10.60首個Alpha版。Peacekeeper測試顯示,Opera 10.6 Alpha 1版
的積分要比Chrome 6.0.408.1高25%。  

貢獻
Opera首創了很多瀏覽器功能,推動其他瀏覽器的發展。Opera首創的瀏覽器功能:



年份           首創功能

1996年       會話功能和頁面縮放
2000年       一鍵刪除私人資料(如cookie和瀏覽記錄等)和滑鼠手勢
2007年       快速撥號
2009年       Opera Turbo[6]和Opera Unite


對軟體的爭議
用戶對Opera的爭議主要集中於其網頁相容性、易用性、記憶體管理等方面。


網頁相容性
Opera是最先通過Acid2及Acid3測試的桌面瀏覽器之一,嚴格執行W3C網頁標準,不支援其它擴展標準、ActiveX和某些只對IE相容的頁面,這樣瀏覽器安全性高,相容性低。網頁原始碼標準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有不少網頁均不切合W3C的標準,例如使用非標準的獨有標籤、錯誤語法,或是透過偵測瀏覽器把特定的瀏覽器排擠在外(Opera是例子之一),該類網站多以IE測試,若以其他瀏覽器來排版則會出現不正確的顯示結果,一般用戶不會認為這是網頁編碼錯誤所引起,而是將其歸咎於瀏覽器的程式錯誤。

其中一項明顯的例子即為微軟屬下的MSN網站曾被指排擠Opera使用者,迫使他們改用微軟產品。
2001年10月,在Windows XP推出後不久,MSN即對首頁作出重大更新,Opera使用者指無法進入MSN首頁,微軟指「該首頁轉用了XHTML標準,Opera無法進入是因為它不支援XHTML」,但Opera方面則反駁,指Opera瀏覽器更切合標準,並以W3C驗證服務證明,MSN的首頁並非使用正確的編碼,要求微軟「在指責其他人以前,請先看看自己是否尊重公開標準」,並在網站有關的新聞稿頁面,另製作了一個標準XHTML版本來「還擊」,IE6無法正確顯示,而Netscape 6和Opera則可以。有鑑於此,微軟開始停止排擠Opera使用者。

對此Opera也在各方面提供便利並加強對非標準網頁的支援。與其它瀏覽器相容非標準代碼的方式不同,Opera在安裝目錄中有一個名為browser.js的檔案,用來修正不正確的網頁代碼,使非標準網頁也可以在Opera中正常顯示。這個檔案由Opera軟體公司發佈並且不定期更新,用戶可選擇自動更新或禁用此功能。此外,用戶也能針對特定站點將Opera識別或偽裝為其他瀏覽器(如IE或Firefox),解決某些網站排擠Opera的問題。對於一些僅支援IE的網頁,Opera也允許使用者通過右鍵選單以其它瀏覽器打開。

易用性
Opera瀏覽器雖以高定製度和多功能特性見稱,但這難免也造成了新使用者的混淆以及設定選項不夠直觀的印象。許多設置無法直接從功能設定中調整,反而必須通過功能編輯器或修改ini檔案等方法才能達成。另一方面,由於許多使用者都是由其他瀏覽器轉用,因此面對重新適應和習慣問題,例如傲遊中的超級拖曳、雙擊頁籤關閉和火狐的擴展套件、下載管理器的關聯整合等都和Opera有所不同。再者,市場佔有率較少的Opera讓使用者在遇到問題需要求助時,不如其他熱門瀏覽器般容易取得資源。

為解決此問題,Opera官方於2008年12月針對中國大陸用戶推出朱雀版,內置許多在地化功能設定貼近中國用戶的瀏覽習慣,同時也建立了官方中文論壇給予互助和交流平台。對於易用性的爭議也促使了熱心的網友整理出各種第三方定製版,如台灣的Opera三太子等,更適合不同的使用者。另外,許多用戶自製的輔助工具也因應需求而生,如關聯下載管理器的oGet及調整初始設定的Opera Launcher。從10.50版本開始,Opera更是在功能編輯器中直接加入下載工具的相關選項。

記憶體管理
Opera在開啟少頁籤的情況下記憶體佔用較其它瀏覽器高,讓許多使用者感到驚訝,並質疑Opera的記憶體管理能力。
根據官方指出,Opera採用可自行適應的記憶體管理模式 (Adaptive Memory Management),即在電腦記憶體有限的情況下儘量節約資源佔用;相反的,當可用記憶體較寬裕時則充分利用以達到最佳體驗。這種管理方式的表現結果是:瀏覽少量頁面時記憶體佔用較高,但開啟多個頁籤後反而趨向穩定;在低配置的電腦中佔用低,而在高配置的電腦則較高。這種記憶體管理方式確保Opera能在各種環境中流暢執行,但使用者依然能在功能設定中調整記憶體快取和磁碟快取的大小。

排版引擎
Opera 3.5至6版本使用Elektra引擎,而7.0以後的版本使用Presto排版引擎。


其他

平台
Opera差不多在所有平台都有,包括︰
●Windows 98/ XP/ Vista/ 7
●Mac OS X
●Linux
●iPhone OS
●FreeBSD
●手提電話 (Java)
●任天堂DS

瀏覽器標準測試
●順利通過Acid2測試。
●Opera 10.00 順利通過Acid3測試。
●CSS3 Selectors Test中578項全部通過。

內部鏈結
在網址列中輸入以下字串便可開啟相關頁面:(無需'http://'開頭)
●opera:about             -顯示Opera版本詳細資料
●opera:plugins           -用來顯示已安裝的附加元件
●opera:historysearch  -顯示歷史
●opera:cache             -顯示快取檔案

 
參考來源
●維基百科
●網頁瀏覽器列表
●網頁瀏覽器比較
●Opera Mini
●Opera軟體公司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Web2.0名詞解釋。││

Web 2.0的應用可以讓人了解目前全球資訊網正在進行的一種改變。從一系列網站到一個成熟的為終端使用者提供網路應用的服務平台。這種概念的支持者期望Web 2.0服務將在很多用途上最終取代桌面電腦應用。Web 2.0並不是一個技術標準,不過它包含了技術架構及應用軟體。它的特點是鼓勵作為資訊最終利用者透過分享,使得可供分享的資源變得更豐盛;相反的,過去的各種網上分享方式則顯得支離破碎。

Web 2.0是網路運用的新時代,網路成為了新的平台,內容因為每位使用者的參與
(Participation)而產生,參與所產生的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內容,藉由人與人(P2P)的分享(Share),形成了現在Web 2.0的世界。Darcy DiNucci 在她 1999年的文章 "Fragmented Future" 中第一次使用了這個詞彙,但現在我們所以為的 Web 2.0 一直要到 2004年才出現。Tim O'Reilly 提到他與工作夥伴在一次腦力激盪中提出了 "Web 2.0" 這個概念,一些科技專家們,特別是蒂姆·伯納斯-李,質疑是否有人可以有意義地應用這個名詞,因為許多Web 2.0的技術元件從早年的Web開始就存在著。

IBM的社群網路分析師,Dario de Judicibus,提出不一樣的定義,特別是在社群互動和架構現實上。將紛繁蕪雜的Web2.0現象放置於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革的大視野,Web 2.0可以說是資訊通訊技術引發資訊革命、知識社會所帶來的面向未來、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在網際網路領域的典型呈現,是由專業人員織網到所有使用者參與織網的創新民主化行程的生動注釋。

概覽
Web 2.0是一種新的網際網路方式,透過網路應用 (Web Applications)促進網路上人與人間的資訊交換和協同合作,其模式更加以使用者為中心。典型的Web 2.0站點有:網路社群、網路應用程式、社群網站、部落格、Wiki等等。


Web(在這裡,指代「Web 2.0」)最早的概念包括常更新的靜態HTML頁面。而.com時代的成功則是依靠一個更加動態的Web(指代「Web 1.5」),其中CMS(內容管理系統)可以從不斷變化的內容資料庫中即時生成動態HTML頁面。從這兩種意義上來說,所謂的眼球效應則被認為是原生的Web感受,也因此頁面點選率和外觀成為了重要因素。

Web 2.0的支持者認為Web的使用正日漸以互動性和未來的社會性網路為導向,所提供的服務內容,透過或不透過建立一個可視的、互動的網頁來充分挖掘網路效應。某種觀點認為,和傳統網站相比,Web 2.0的網站更多表現為Point of presence或者是使用者產生內容的入口網站。

另一方面,其實早在1999年,著名的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就曾指出當時的資訊科技發展走錯了方向,因為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裡的"Information",而不是"Technology"。若然單單著重技術層面而忽略了資訊的話,就只是一具空的軀殼,不能使社會增值。而Web 2.0很明顯是透過參與者的互動:不論是提供內容、為內容索引或評分,都能夠使他們所使用的平台增值。透過參與者的互動,好的產品或資訊本著它的口碑,從一小撮使用者擴展到一大班人,一但超過了臨界質量,就會「像病毒一樣廣泛流傳」(葛拉威爾,2002)。

正如同創新2.0所倡導的以人為本、草根創新、開放創新、共同創新理念,Web 2.0的核心概念是互動、分享與關係,所有的網路行為,都可用「互動、分享、關係」的概念來作詮釋。

該詞的來源
"Web 2.0"不是一個技術的標準,因為Web 2.0僅是一個用來闡述技術轉變的術語。這個術語是由O'Reilly的Dale Dougherty 和 MediaLive 的 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腦力激盪(brain storming)會議上提出來的。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處於復興時期,有著不斷改變的規則和不斷演化的商業模式。而Dougherty則是舉例說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 則是Web 2.0。 Ofoto是Web 1.0;Flickr 則是Web 2.0」,而不是給出確切的定義,和補充一個商業前景,同時O'Reilly Media、Battelle和MediaLive 在2004年10月啟動了第一個Web 2.0大會。第二次的年會已在2005年10月舉辦。 在他們的會議開場白上,O'Reilly和Battelle總結了他們認為的表現了Web 2.0應用特色的一些關鍵原則:

●將Web作為平台
●駕馭群體智慧
●資料將變成未來的「Intel Inside」
●軟體不斷發行與升級的循環將會終結(「永久的測試版」)
●輕量型程式設計模型
●通過內容和服務的聯合使輕量的業務模型可行
●軟體執行將跨越單一設備
●豐富的使用者體驗
●分享和參與的架構 所驅動的網路效應
●通過帶動分散的、獨立的開發者把各個系統和網站組合形成大匯集的改革
●快速的反應與功能新增

較早的出現是作為語義網的同義詞。這兩個概念有點相似而且是互補的。結合了基於標籤的Folksonomy(分眾分類法)的社會性網路系統如FOAF和XFN,以及通過Blog和Wiki進行發表,已經創造了語義環境的天然基礎。

Web服務
雙向的訊息協定是Web 2.0架構的關鍵元素之一。兩個主要的型式是REST和SOAP方法。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示了一種Web服務 用戶端傳送所有的事務的狀態。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和類似的輕量方法都依賴伺服器來保存狀態資訊。兩種情況下,服務是透過一個應用程式介面(API)呼叫的。這個API常常是根據網站的特殊需求定義的,但是標準的Web服務API(例如, 於Blog發表文章)的API依然被廣泛使用。一般來說Web服務的通用語言是XML,但並不一定,還存在大量不同的其他語言,如JSON,YAML等。


最近,出現了一個被稱之為Ajax的混合形式,用來增強基於瀏覽器的Web應用的使用者體驗。這可以用於一些特別的形式(如Google Maps、UrMap)或是一些開放的形式,可以直接利用Web服務API、資料聯合,甚至是繪畫。

伺服器軟體
Web 2.0 的功能是在已有的Web伺服器架構上建立的,但是更加強調後台軟體。資料聯合不僅僅是名稱上和內容管理發布方法不同,而且Web服務要求更加強壯的資料庫和工作流的支援,並且變得與傳統的企業內部網的應用伺服器功能更加相似。供應商不管是用一個通用伺服器方法,可以把所有需要的功能都集中到一個伺服器平台上,或者是一個Web伺服器外掛程式的方法,可以使用增強了API介面的標準發布工具和其他工具。不管選擇的是哪種途徑,Web 2.0的進化不會為這些選擇做出重大改變。
 
社會影響
Web 2.0中出現的資料聯合和訊息傳送能力,提出了潛在的一種可能性——在完全不同的線上社群之間建立一個更加緊密的社會構造。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的術語來集合性地代表這些共同的社團,包括blogshpere:網誌的世界,syndisphere:內容聯合發布,以及 wikisphere,然而其他的觀察者認為這些措辭和內在的含義太空泛了。 由於web2.0的網路互動性,資訊的快速傳播性,以及透明性。在不久的將來,網路也可以作為推動國家民主的一種有效的工具,作為吸取廣泛民眾意見的參考。
 
商業影響
可能的由Web 2.0帶來的指數級增長的業務的原因,可歸結為以人為本的消費和以電腦為本的消費的區別。


對於價值的鑒定和消費的過程中無需不同人為參與,由於Web 2.0的出現,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情了。各個組織會不斷使用諸如RSS/Atom/RDF之類的聯合格式來聯合他們的價值提案。除了價值的聯合外,Web服務終點發布將簡化聯合的價值的消費過程。

事實上,至今無人能給Web2.0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每個人眼中的Web2.0都有不同的表述。 技術研究者眼中的Web2.0是SNS、BLOG等社會性軟體的興起; 部落格們則認為Web2.0是人與人之間更為便捷的互動; 在風險投資商眼中,Web2.0又代表了新的商業機會和行業遊戲規則。

而從行銷者的角度來看,Web2.0則至少意味著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種創新的媒介形式、一個集中的社群環境,以及一種全新行銷理念。

目前逐漸盛行的BLOG行銷被認為是Web2.0行銷的典型形式之一。

早期的網路行銷不外乎是透過電子郵件發送、彈出式窗口、橫幅式廣告等幾種手法。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入口網站將其網頁上的廣告空間待價而沽,等到廣告商上門之後,入口網站再依點選率或是擺放時間的長短來收取費用。 這樣的缺點是,廣告商永遠無法知道你所擺放的廣告是不是真的接觸到你的標的客戶,還是只是在茫茫的網海中找尋一兩個真正有需求的消費者。 就像是Tim O'Reilly所說的一樣,如果Web 1.0的代表者是Netscape,那Web 2.0的代表就是Google。 Google一改以往廣告商尋找消費者的思考模式,而改以消費者自行查詢廣告的思維模式來經營。 Google將首頁保持乾淨,但在關鍵詞搜尋的時候提供你想要尋找資訊的相關廣告,不但確保每一個點選進網站的瀏覽者都是對該資訊有興趣的潛在消費者,也一併解決了消費者對廣告窗口擾人的困擾。 而前一陣子Google推出的Google Page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利用免費提供部落格服務的形式,從中搜集更多消費者的習性,其中的用意就是要為消費者量身訂做一個個人化的Google。




例子

這些網站,被認為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的主要的「Web 2.0」網站,提供某些內容聯合和Web服務相結合的服務:

●Amazon.com Web Services
●Google Web APIs
●Yahoo! Search Web Services
●豆瓣

以下這些公司被廣泛認為是Web2.0的範例:

●UrMap你的地圖網,台灣地圖行動資訊平台
●Flickr
●Facebook
●delicious.com,共享書籤服務,使用標籤
●地圖日記 台灣web2.0導向的社群平台
●HEMiDEMi黑米共享書籤 也是提供書籤服務
●digg.com 該服務供使用者推薦優良網頁,以眾人力量將好的網路內容從網海中挖掘出來
●YouTube 是一個供使用者分享影片的平台
●Google Mapsand more specifically, sites like housingmaps.com that are enabled by Google Maps
●24SevenOffice ERP CRM WebApp 應用程式
 
Blog:
Blog是個人或群體以時間順序所作的一種記錄,且不斷更新。Blog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反向引用(TrackBack)和留言/評論(Comment)的方式來進行的。Blog的作者(Blogger),既是這個Blog的創作人,也是其檔案管理人。



TrackBack:
是一種Blog應用工具,它可以讓Blogger知道有哪些人看到自己的文章後撰寫了與之有關的內容。這種功能實現了網站之間的互相通告;因此它也可以看作一種提醒功能。


RSS:
是一種用於共用新聞和其他Web內容的資料交換規範。讀者可以通過RSS訂閱一個Blog,確知該Blog最近的更新。


Wiki:
1995年,沃德。坎甯安(WardCunningham)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創建了全世界第一個wiki系統——WikiWikiWeb,並用它建立了波特蘭模式知識庫,在建立過程中,沃德。坎甯安創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稱,並且實現了支援這些概念的服務系統。


SocialBookmark:
社會化書簽,它可以讓你把喜愛的網站隨時加入自己的網路書簽中;你可以用多個關鍵字(Tag)而不是分類來標示和整理你的書簽,並與其他人共用。
 
 
參考來源
維基百科
http://skycab.pixnet.net/blog/post/25018708
 
參考文獻

1.Tim O'Reilly. Web 2.0 Compact Definition: Trying Again.
2.developerWorks Interviews: Tim Berners-Lee.
3.Nate Anderson. Tim Berners-Lee on Web 2.0: "nobody even knows what it means". arstechnica.com.
4. Dario de Judicibus. World 2.0.
5. mGov Lab China. "Innovation 2.0 in a Knowledge-based Society" Seminar at Peking University.mgov.cn.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電腦硬體介紹之 GPS。││

介紹

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GPS)是美國從本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歷時20年,耗資200億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陸、空進行全方位實時三維導航與定位能力的新一代衛星導航與定位系統。經近10年我國測繪等部門的使用表明,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動化、高效益等顯著特點,贏得廣大測繪工作者的信賴,並成功地應用於大地測量、工程測量、航空攝影測量、運載工具導航和管制、地殼運動監測、工程變形監測、資源勘察、地球動力學等多種學科,從而給測繪領域帶來一場深刻的技術革命。